健身气功“三要素”的医学原理(调息篇)
编辑:2018-10-10 11:21:49
二、关于调息
胸式呼吸是利用肋间肌运动进行的呼吸,所以胸廓起伏,称为后天呼吸,有升气作用。腹式呼吸是利用膈肌运动进行的呼吸,所以腹部起伏,称为先天呼吸,有内脏按摩作用和降气作用。胸腹式呼吸同用,称为完全呼吸或混合式呼吸,肺活量最大。吸气时腹肌收缩,为逆腹式呼吸,也有内脏按摩作用和升气作用。呼气时腹肌收缩,为顺腹式呼吸,降中有升,内脏按摩作用最大。
(一)调息能宁神养气
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到匀、细、深、长,可宁神养气,有利于健康。腹式呼吸或完全呼吸多用于养气。古今中外都认为肺活量大则寿命长。静功使呼吸节律变慢,幅度增加,呼吸运动曲线平缓圆滑,这就提高了呼吸效率,表现为肺活量增加,潮气量增加,肺泡气与呼出气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曾对21例练功者进行观测,通气量较功前平均减少26%,而潮气量增加78%;血氧饱和度由功前的97%,降至87%,功后1O—20分钟才复原。这说明虽然深而慢的呼吸使机体暂时处于低氧状态,但是由于放松和入静,使代谢水平降低,耗氧量下降,所以不会出现窒息性反应,反而刺激了骨髓造血机能,使红细胞逐渐增多,更易耐受低氧环境。曾观测100例练功者,三个月后,红细胞平均增加了60万,血色素平均增加2克。
(二)调息能调节阴阳、调畅气血
吸为阳,呼为阴,调节呼吸的比例,就可以调节阴阳。存气闭息,可以去寒;呼出浊气,可以清热。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调息可以加强心肺和胃肠功能,改善内脏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的平衡,调整氧气与二氧化碳比例,有利于新陈代谢以及积蓄物质和能量。
1984年11月14日,前苏联《劳动报》刊载了《深呼吸有害健康》一文,其理由是过度换气造成血中氧和二氧化碳比例失调,由于二氧化碳大量减少,会出现或加重各种痉挛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心绞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胃肠病等等。因为大脑、心肾等脏器平均需7%的二氧化碳,只需2%的氧,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到1%,氧却多1O倍。所以专家们提出,正常呼气后尽可能长时间地屏气,以超过一分钟为优,否则说明身体适应能力很差,这与我国气功调息十分相似。可见调息有助于调整人体的平衡,并不完全是为了吐故纳新。全苏母子健康保护研究所的教授们还发明了“低氧疗法”。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症状均有好转,不仅消除或减轻了病痛,而且改善了睡眠,使脉搏和血压也恢复正常。他们还做了动物实验,受过“低氧疗法”的小白鼠,对有害剌激的耐受能力强。说明“低氧疗法”能提高动物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千金方》记载的“胎息”和“止息”法,能使人体润泽,面色光泽,耳目清明,食美力健,百病皆去,不但“疗万病大患”,而且使人“寒暑不能侵,万虿不能毒”。这些都不是虚谈,从高山地区居民多长寿来看,胎息所造成的低氧状态,可能对健康长寿有利。胚胎学家己经证实,胎儿的整个发育过程中,一直处于低氧状态,与海拔5000~5800米的高原缺氧环境相似,因此,用“胎息”来概括这种特殊的调息方法和气功状态,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只能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胎息这种比喻,绝不能把胎息说成是不用口鼻呼吸,否则会以为人们可以停止后天的呼吸,而返回到先天的内呼吸,误导初学气功者,造成不良后果。50年前我国有的医学杂志上就报道过一些“气功病”,包括胸闷、憋气、胸膈痛、头晕头疼、幻觉以及精神失常、阳萎等等,其原因之一就是急于求成,过于控制呼吸,造成急性缺氧。在入静较差、代谢没有降低的情况下,缺氧会导致出偏。
现代生理学知识表明,植物神经系统主宰不受意识控制的内脏活动。其中交感神经兴奋的一系列表现,正是中医所谓阳盛的表现,如血压升高、呼吸加快、代谢增强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的一系列表现,正是中医所谓阴盛的表现,如血压下降、呼吸减慢、唾液分泌增加、胃肠功能加强等。前者是耗能的动员状态,后者是储能的休息状态。吸气时呼吸中枢的兴奋广泛地向交感神经中枢扩散;而呼气时则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受抑制。早在20世纪50年代,气功生理效应研究已经证明了气功调息可调整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在第二届世界医学气功大会上,中山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用动物实验方法,证明动物被动吸气时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呼气时则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所以呼吸运动曲线与血管运动曲线发生相应的变化,吸气时血管收缩,呼气时血管舒张。国外还发现,在降低心率的各种方法中,调息疗法最好,平均降低5.92次/分。当然这也与放松、入静有关。此外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浓度,不仅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而且对神经系统的兴奋和仰制也起调节作用。这些就是吐纳法调节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的生理学基础。
上海第二结核病院报道,有36例在气功治疗前膈肌活动幅度平均为3cm,练功两个月后平均为6cm,胃也随呼吸而升降。对照组虽然也用腹式呼吸,但变化不明显。可见调息需要循序渐进的锻炼过程。功夫较深的一例,功前膈肌活动幅度为2.5cm,练功中高达9cm。有10例膈肌活动幅度平均增加5cm。这不仅增加了肺活量(约600~1200cl),而且是一种柔和的内脏按摩,改善了胸腔、腹腔内脏的血液循环及其功能。例如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练功后供血改善;胃痛者,计波摄片观察到蠕动波减慢,症状同时消失;胃动力弱者,运动加强,出现有节律收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麻醉兔呼吸时,其膈肌收缩力、对腹腔内脏(肝、胆、胃等)产生明显的脉冲压力,肝脏活动度达4~6mm。阻遏膈肌的冲击压力,则胆汁分泌明显下降.;同时还证明了这主要是增加了局部血液循环,使胆汁分泌功能加强的结果。有报道静功使胆汁分泌量增加2.8倍,而且胆红素水平较功前明显。气功提高网状内皮系统机能,增强抵抗力,也与内脏按摩改善脾脏血液循环有关。有5例入静良好者,其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了40%,吞噬指数增加了99.3%。外周血红细胞的增多,则与按摩肝脏有关。(文/宋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