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中国健身气功协会
Image
Image

抗疫关键期 传统功法大有可为


编辑:2020-02-18 09:43:28

日前,武汉第一家由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的方舱医院——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开始接收患者。据该院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介绍,所有患者都将使用中药汤剂,也能做到因人施方;另外将综合运用针灸、按摩、灸疗、太极、八段锦等中医特色疗法。

太极、八段锦等我国传统功法介入治疗,再次引发各方关注。

事实上,在来自全国的医疗队援助湖北、武汉过程中,通过太极拳、八段锦辅助治疗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组组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表示,八段锦是我国传统的导引术,已有千年的历史,长期习练可以达到强健身体、气血流畅的效果,增强自身对抗湿毒的能力。不少从该院治愈的新冠肺炎病人,都学会了八段锦,也表示出院后会继续坚持习练。而在武汉各大方舱医院,医生、护士带领患者进行集体八段锦习练的视频、图片也屡屡见诸报端,成为“爆款”。


对此,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健身气功·八段锦编创组组长杨柏龙表示,习练八段锦能够有效地增强习练者的体质,增进心理健康,延缓智力衰退,优化生理功能,改善血液生化指标增进内脏及各器官系统功能,使人体整体健康状态获得改善。从中医的角度看,习练八段锦,可以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功能,疏通全身经络、沟通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七窍上下内外,并且可以达到濡养人体精、气、血、津液、优化生命的效果。从现代医学来看:习练八段锦增强人体神经体液系统的调节功能,激发人体的自愈能力,可以祛病强身。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习练八段锦可通过主动的心理活动调节生理平衡,改善生理状态。

也正因如此,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遵循“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工作原则,组织体育、医学方面的相关专家,在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气功功法的基础上,按照科研课题的方式,编创了八段锦等在内的四种健身气功新功法。杨柏龙介绍,健身气功·八段锦丰富了之前八段锦的技术和理论内涵,科学性、规范性、观赏性更强。

去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结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到2022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杨柏龙说:“在对抗疫情的关键时期,在推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时刻,以八段锦为代表的传统功法大有可为,也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杨柏龙同时给出了八段锦的习练提示:

首先要做好练功前准备活动。最初练功要有老师的指导;练功前半小时,要停止一切剧烈的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使情绪安静下来,为练功做好准备;衣着服装方面应以适宜为主,宽松合体,习练者不能紧腰、束胸、穿高跟鞋;饮食过饱或过饥时均不可练功,功前可适量饮用温开水;练功的场所应选择地势平坦、环境安静的地方,避免在风口练功,注意保暖,防感风寒;在练功前结合功法对全身的关节、肌肉做些放松、抻拉活动,避免拉伤。

同时要合理安排练功负荷。由于性别、年龄、身体条件等因素以及练习者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不同情况的练功者对练功负荷的承受能力不尽相同,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一般来说,可以根据运动后身体感觉来确定练功负荷安排得是否合理,如果运动后微微出汗,精神愉快,脉搏稳定、血压正常,食欲及睡眠良好,练习后次日体力充沛,表明练功负荷较为适宜。练功贵在坚持,最好是每天进行练习,至少一周不少于四次,以每次4060分钟为宜,如时间或身体健康状况不允许,可在一天中安排一到两次练习,每次练习1530分钟,也可将整套功法拆开,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单节动作练习。

要调整好呼吸和心理。不要违背呼吸的自然规律,练功中不按生理实际情况而故意强调呼吸; 对于初练者来说,不要急于求成,要在顺腹式呼吸的基础上,顺其自然的过渡到逆腹式呼吸;呼吸须柔和自然,随着功力的增长,呼吸会做到“深、长、细、匀”;唾液增多时,不可吐出,在口内积之较多时,先进行漱炼,再分3口咽下;在练功中,保持情绪安宁,心情舒畅; 用意要适度,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如遇到突然环境意外影响,不要马上中断,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主观意识调整,镇静一下继续练功或收功。

最后要做好收功和放松活动。练功结束时,要把意念和气息收归丹田,静养一会儿收功,切忌草率收功。收功后可进行一些全身的放松和自我按摩,愉悦身心,逐步恢复到练功前安静时状态;收功后可做一些拍打按摩放松,如上肢和下肢交替抖动放松和自我按摩;练功后不可冷水洗浴,可用温水沐浴,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林剑)

Image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版权所有  北京乾正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备案:京ICP备1500581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7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