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中国健身气功协会
Image
Image

内蒙古健身气功为全民健身事业增色添彩


编辑:2016-04-20 16:31:00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成立。那时,内蒙古全区仅有2个健身气功站点、140名习练者。如今,当年的“星星之火”已形成燎原之势。全区健身气功站点已发展至1152个,经常参与健身气功锻炼的人数超过6万人。健身气功站点的年增加率达到了10%。“健身气功已成为我区群众健身的重要方法之一,健身气功队伍也已成为自治区基层全民健身的重要力量。”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施李明如是阐述健身气功在全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助力全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内蒙古健身气功发展摸索出了诸多经验做法,为全国各地推广普及健身气功提供了借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任常建平肯定了内蒙古健身气功事业发展在推进全国健身气功推广普及中所做出的贡献。常建平说,内蒙古健身气功发展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建立了专门的管理中心,并组建起了管理队伍。同时依托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张彩琴、于玲玲老师等一批骨干力量,不断推进健身气功事业发展壮大。在内蒙古,健身气功与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地结合,让健身气功这项文化底蕴深厚的项目更具感染力。内蒙古健身气功人十分努力,推进健身气功的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值得肯定。
施李明说,近年来,内蒙古体育局高度重视健身气功工作,全面支持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的各项工作。局党组要求中心工作始终坚持遵循“讲科学、倡主流、抓管理”的总体思路,让健身气功在体育惠民、群众“三边”活动、建设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努力实现健身气功站点平稳健康发展、管理服务深入基层、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比赛精彩纷呈。通过健身气功的推广普及,不断提升百姓参与健身的热情,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倡导百姓拥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内蒙古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东西部跨度极大,发展也不平衡,起初在开展健身气功工作中也存在诸多困难,但内蒙古体育局十分重视健身气功工作,全面支持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的各项工作。组织保障方面,在内蒙古体育系统事业编制改革中,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制不减反升,由原来的6人增加到现在的9人。同时体育局要求全区各盟市及旗县区体育部门落实专人负责健身气功管理工作。经费保障方面,近年来,坚持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以支持健身气功事业发展,同时推进社会化发展,以赢得更多的支持。自治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积极拓宽经费筹措路子,在自治区体育局的支持和协调下,健身气功经费逐年提升,逐步得到保障。政策支持方面,健身气功项目已作为大群体的重要内容,被纳入体育大会、“欢乐草原”群体赛事等自治区综合性运动会比赛项目。今年还将举办全区百县健身气功交流比赛,以“下沉”到基层的比赛赢得习练群众数量的“上升”。
“健身气功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必须全力以赴推进健身气功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健身气功活动,形成覆盖各类人群、涵盖各个区域、活动贯穿全年的健身气功服务体系,让健身气功真正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 施李明如是说。
推进健身气功融入百姓生活
内蒙古冬长夏短,适合开展户外运动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健身气功能够很好地适应自治区群众健身锻炼的特点。为了让健身气功这项有益身心健康、简便易行的健身项目走进更多百姓的身边,内蒙古自治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改革创新,多措并举,推进内蒙古健身气功事业发展进入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态势。
内蒙古自治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任郝占介绍说,2015年,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指示精神和自治区体育局“33533”发展思路,围绕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从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健身需求出发,改革创新、服务大局,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打造祖国北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添彩,为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贡献力量。
站点建设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基础,全区1152个健身气功站点是广大习练者的活动阵地。在稳步推进站点建设的同时,自治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创新性地“高调”奖励表彰优秀站点,大大提升了各地建设站点的积极性。2015年底,对在全区范围内评选出的100个优秀站点和站点负责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并在《北方新报》上刊登整版进行宣传,总结和推广优秀站点的经验与方法,发挥优秀站点的带头作用,同时附上的还有各优秀站点负责人电话,让健身爱好者们就近、就便找到身边的组织。
身边的组织固然重要,然而更大、更广阔的交流展示平台日益成为基层习练者所期盼的。健身气功品牌活动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去年自治区各盟市共举办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46次,约2万人参与到活动中,大大提升了健身气功在内蒙古的影响力。自治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及多个盟市体育局获得了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颁发的优秀组织奖、最佳展示奖等。去年7月,第七届“欢乐草原”全民健身大会暨健身气功站点联赛在乌兰察布市举行,比赛开幕式上的大型健身气功展示以及25支代表队参加的站点联赛,为健身气功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展示平台。与此同时,还积极组队参加了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半决赛(北部赛区),取得了较好成绩。
在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上,自治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积极开拓了健身气功新阵地。与内蒙古自治区戒毒管理局联合举办了民警健身气功辅导员培训班。培训结束后,戒毒管理局以各戒毒管理所为单位建立了14个健身气功站点,由干警教授戒毒人员健身气功,帮助戒毒人员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进行体能康复训练,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在对外交流方面,作为口岸城市的二连浩特市去年建立了健身气功对外教学培训基地,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也落户满洲里市。去年共开展健身气功对外交流展示活动10余次,充分利用口岸城市的优势,发挥对外培训教学基地、俱乐部的作用,在邀请俄罗斯、蒙古国健身气功爱好者来内蒙古开展交流活动的同时,派队前往俄罗斯、蒙古国举办交流展示活动,突出地域优势,将健身气功培训办到了国外,弘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了内蒙古健身气功工作的独有特色。
服务健康内蒙古建设
习练健身气功的好处无需赘言,健身气功爱好者们在习练健身气功后收获了健康与快乐。人人都能科学习练、科学健身是健身气功管理者和推广者们的心愿。2015年初,自治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创新工作思路,组建了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张彩琴为首的自治区健身气功领域专业人才队伍。目前内蒙古健身气功教学团队由15人组成,以专业的高校教师为主,同时也吸纳了优秀的基层站点骨干,团队中年龄最小的27岁,老中青三代相结合,团队成员学历层次较高且具有丰富的健身气功教学经验,适合不同对象、层次的教学任务。中心为教学团队统一购买了服装和各种教学需要的器材及学习材料,并为他们购买了意外保险,同时还组织教学团队进行理论及功法学习,创造条件参加国家级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习练及教学水平。去年内蒙古健身气功教学团队共参与举办各类培训教学16班次,出色完成了系列健身气功推广、教学任务,得到了习练群众的一致欢迎。未来省级、市级、县级教学团队将逐步建立,全面实施送教到基层,让科学健身走到百姓身边。
去年年初,中心与内蒙古体育馆共同成立了“内蒙古健身气功教学培训基地”,之后陆续与全区12个盟市及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体育部门联合挂牌成立了各盟市健身气功教学培训基地。各培训基地拥有固定习练场地、配有专业的健身气功社体指导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固定的学习交流场地。通过培训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健身气功培训由零散到专业、系统化的转变。2015年继续开展的基层巡回教学服务活动,覆盖自治区全部12个盟市,开展了基层教学西部行、东部行,进机关、进乡村,公园、社区推广展示活动等,直接受众达4万多人,促进了健身气功区域协调发展,基层教学活动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通过一年的努力,自治区健身气功“精英计划”、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新体系已基本形成。“内蒙古自治区健身气功精英计划”从2015年开始实施,拟用3年时间,对遴选的优秀健身气功技术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自治区健身气功教学骨干,成为服务内蒙古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截至目前,已完成两期培训工作。同时为解决盟市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参加健身气功一级社体指导员培训人数受限的问题,去年中心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阿拉善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五个盟市举办了自治区健身气功一级社体指导员培训班,共培训一级社体指导员300余人。既解决了由于经费不足盟市参加培训人数受限的问题,又方便了基层群众学习,打破了以往的一个盟市一年只培养5名健身气功一级社体指导员的固有模式。
健身气功的推广普及离不开宣传。自治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的建立,让各地健身气功爱好者第一时间掌握健身气功活动信息、分享心得体会;免费发放的健身气功宣传册、教学光碟、宣传条幅,以及每周在内蒙古足球频道循环播出、由内蒙古健身气功教学团队教师教授的健身气功教学片等,进一步扩大了健身气功的宣传力度。与此同时,通过主动宣传,自治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与电视台、报社、网站等多渠道媒体建立了广泛合作,扩大了健身气功社会影响力。
郝占说,2016年,自治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将继续积极开展各项大型健身气功赛事及“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等。其中全区百县健身气功站点联赛将作为今年举办的大型品牌赛事活动之一,并计划此后每年举办一次。本次联赛将分为东部区、中部区、西部区三个赛区,各盟市所辖旗、县、区各派1支代表队参加比赛,代表队由各盟市通过预赛产生。同时将继续强化健身气功站点管理,加大健身气功培训力度,积极开展“科学健身草原行”活动,大力推动健身气功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活动,发挥好自治区健身气功协会作用,做好健身气功对外交流活动,加强宣传工作等。
Image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版权所有  北京乾正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备案:京ICP备1500581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7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