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中国健身气功协会
Image
Image

顶层设计引领 发挥协会作用 福建健身气功蓬勃发展


编辑:2015-07-12 13:37:00



近几年,福建健身气功得到蓬勃发展,建有944个健身气功站点,4万人习练,健身气功已融入了福建百姓的日常生活。“要做好顶层设计,为福建健身气功发展谋好篇、布好局。”福建省体育局副局长李静阐述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在基础上发展,在成果上创新,扎实推进健身气功,已发布的《福建省健身气功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明确了健全健身气功组织管理体系、增强健身气功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健身气功比赛活动体系、加强健身气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健身气功科研宣传作用等目标任务,提出争取到2020年健身气功协会市级全覆盖,相当比例的县区成立协会;健身气功站点达2000个以上,习练人群超过10万人;培养各级健身气功社体指导员达到2万人以上,各级裁判员达到200人以上。



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在发展规划的引领下,福建健身气功事业在全方面推进中。省体育局高度重视健身气功事业的发展,每年划拨专项经费100万元,同时给予40余万健身气功站点资助,为站点挂牌,并为每个站点两名社体指导员配发夏冬两套服装。而在具体的推广普及工作中,省健身气功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静说,省健身气功协会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健身气功巡回培训、组织站点联赛和组队参加国内外比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弥补了福建省缺少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的不足,在全省健身气功推广普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市县两级的协会也都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福建省共有9个健身气功协会,除省级健身气功协会外,6个设区市已建立协会,福安市成立了第一个县级市健身气功协会,此外厦门大学也已成立协会。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协会也在筹备中。


近两年来,福建紧紧抓住培训这一关键工作,在全省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教学活动。去年,完成了全国健身气功指导员巡回教学志愿服务老区行活动(福建站),参加培训人员100人,培训一级健身气功社体指导员36人;开展了健身气功教练员培训,培训教练员22人,在组织巡回教学和各地的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健身气功巡回教学,共举办巡回教学培训9班次,培训健身气功社体指导员600余人。首次为省老年人体育协会举办一期培训班。此外举办了裁判员培训,有效保障了省健身气功站点联赛的成功举办。巡回教学受到了百姓的欢迎,今年巡回教学活动深入到62个县区。预计今年培训健身气功社体指导员3000余人。


随着普及人群的不断拓展,为百姓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也变得更为重要。去年,福建开展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达29场次,预计今年该项系列活动将突破50场次。与此同时,福建队在全国健身气功竞赛功法交流比赛、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去年成功举办了福建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健身气功站点联赛,有来自9个设区市的21支代表队参赛,竞技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健身气功被列入了省老年人健身大会项目,有13个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健身气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示范辐射作用大


全省健身气功事业的推进离不开各地因地制宜推广普及健身气功。厦门市站点数最多,达到234个,是最早实现区县全覆盖的市。宁德市去年从原有的18个站点,发展到60个,目前发展最为强劲。有“长寿之乡”美誉的泉州市泉港区领导受益于习练健身气功,带头练习健身气功,将健身气功站点建设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政府给予每个健身气功示范点5万元经费。在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琯头社区这个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超过12%的社区,健身气功培训教学以及展示活动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欢迎,社区居民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社区更加和谐,也成为其他社区学习的榜样。


在福建,健身气功不仅走进了学校、机关、社区、农村,还进入了寺庙。永安八中、厦门大同中学等把健身气功作为学生课间活动项目,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区老年大学等都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在仙游龙华寺,100余人习练健身气功,并每年组队参加健身气功比赛。


在众多的健身气功推广活动中,去年厦门市老体协和厦门晚报合作推出的“八段锦号”健康班车活动探索了新的健身气功推广活动模式。“八段锦号”开进了10个社区,掀起了厦门市民学练八段锦的热潮。去年10月,“八段锦号”又开进了厦门日报社读者节现场,千人习练的场面成为读者节活动的一大亮点。《厦门晚报》副总编辑宁炜说,健身效果明显的健身气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八段锦号”已成为一张名片,提升了读者黏度,扩大了健身气功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家庭受益,很有意义。


有了如此良好的发展基础,李静说,下一步将通过广泛宣传和加大培训力度,同时加大对在职人员以及高校的推广力度,不断扩大人群参与面,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健身气功,从而受益于习练健身气功。


Image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版权所有  北京乾正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备案:京ICP备1500581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7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