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中国健身气功协会
Image
Image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健身机理


编辑:2018-04-11 09:40:08

第一式 两手托天理三焦的健身机理

这一势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什么是三焦呢?三焦是中医学名称,是六腑之一,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横膈膜以上为上焦,横膈膜与肚脐之间是中焦,肚脐以下是下焦。实际上,三焦牵扯到五脏六腑,就上焦而言,包括心、肺,中焦指是脾、胃,下焦指肾、膀胱、大肠、小肠肝、胆等脏腑。

第二,为什么双手托天可以理三焦?首先我们要知道三焦经的起点、循行路经和止点。中医称三焦经为手少阳三焦经,起于第四指关冲,循臂中间上行,一支上面部,一支入属三焦,络心包。三焦经起于关冲,当我们并步站立,两臂下垂,由于重力(地心吸引力)的原因,给其气血上行造成一定的困难,而两手托天这个动作,使该经脉的起点关冲穴托至身体的最上部,还是受地心引力的原因,就促使了气血很快的入属了三焦,有效的调理了三焦。

第三,调理三焦对身体有什么好处?正如上面所言,三焦牵扯到五脏六腑,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其余都在下焦。因此,可以看出,两手托天调理三焦这个动作是有助于提高五脏六腑机能的有效方法。可以强心益肺,可以和胃健脾,可以舒肝利胆,通调膀胱,滋阴补肾,润肠化结。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健身机理

这个式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一式的作用是什么?这一式的主要是进一步调理五脏六腑机能,其原因是通过一手屈指拉,一手成八字掌推和下肢成马步蹲起,畅通手足三阴三阳经脉。

第二,屈指拉弓有什么健身效果?屈指拉弓弦可以启动和激发手三阴三阳经脉,故有助于强心益肺,通调三焦,滑润大小肠。为什么呢?因为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故八字掌侧推,有助于畅通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起到益气养肺,润肠化结。

第三,下肢的马步蹲起有什么作用?下肢的马步蹲起,即可以启动、激发足三阴三阳经脉的井穴,又可以刺激足三阴三阳的原穴,根据中医“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的理论,故下蹲马步有助于滋养肾阴,温补肾阳,纳气归肾,通调膀胱,改善肝胆的功能。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健身机理

这一式要明确两个问题:

第一,脾和胃经脉的起点,循行路线,和止点

脾胃经的起止点和循行路线如下:脾经是起足大趾内侧的隐白穴,循腿内侧上行,入属脾脏,行至周荣穴后,折回止于腋下大包穴。

胃经起于面部承泣穴,向下循行,经胸腹部,腿外侧,止于足二趾厉兑穴。

第二,为什么调理脾胃须单举

脾经循行到胸前之后折回大包穴,而我们向上单举手时,实际上就是将脾经脉折角的角度逐渐变大,从而促使脾经畅通,气血周流,调整了脾脏功能。

与此同时,另一手下按,其动作路线与胃经从头向下循行的路线相吻合,从而疏通了胃经脉,畅通了气血。调理了胃腑。


第四式  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健身机理

这一个式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五劳

五劳是中医学名称,一是指五脏的劳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诸候》称:“五劳为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的总称”。《医学纲目》又告诉我们:“心劳血损,肝劳神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二是指,五种劳伤的病因,《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可见“劳”的含义就是过度的意思。过劳可以致病,过逸(久卧、久坐)也可以致病。

第二,什么是七伤?

《诸病源候论》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第三,为什么往后瞧可以治五劳七伤

一是往后瞧可以刺激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和旁开大椎穴0.5寸的定喘穴。医学研究证明,刺激大椎穴,有如下四大作用:1.宣肺平喘:防治咳嗽、哮喘、气管炎;2.退热止疟:防治感冒、发热、疟疾;3.益气通阳:预防感冒,白血球减少,脑发育不全;4.宁神豁痰:防治癫痫、精神病。

《运动解剖学》又告诉我们,第七颈椎有一个特点,就是随着头的转动而转动,这样,大椎穴和定喘穴就在头的左右转动中受到牵扯抻拉、按摩启窍,在自然和可能的情况下,头转动的幅度越大,牵扯抻拉、按摩的程度就越大,从而有效地开启了大椎穴和定喘穴,畅通了手足六阳经脉(大椎穴是六条阳经的集中处),提高了其功能,有助于劳伤病的防治与好转。

又由于大椎穴有增加白血球数量的作用,故刺激大椎穴可提高免疫力、抵抗力,防治劳伤,战胜疾病。

二是该式转头后瞧的同时,两臂外旋,两肩后张,两肩胛骨相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刺激了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膏肓俞(注:膏肓是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中医告诉我们,膏肓俞无不治,主治羸瘦虚损,上气咳逆,梦中遗精(《千金药方》)。


第五式  摇头摆尾去心火的健身机理

中医告诉我们,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是以脾胃居中,心肾分居上下,肝肺各居左右。心属火,位居上,为离卦(心);肾属水,位居下,为坎卦(肾)。肝属木,位居左,为震卦(肝);肺属金,位居右,为兑卦(肺)。

当我们做为个动作时,通过摇头,促使了心经脉气开通,而摆尾,由于坎卦(肾)二阴之中的一阳促使肝脾温升,此时,由于离卦(心)两阳之中的一阴得到坎水之济致使心肺凉降,从而完成左温升,右凉降的圆周运动,达到了水升火降,坎离交泰的生理状态。


第六式  两手攀足固肾腰的健身机理

这一式要明确一下三个问题:

第一,贯脊属肾的督脉的起止点和循行路线

中医告诉我们,督脉属奇经八脉之一,总督六阳经,起于胞中,过尾闾,循行于背部正中,至风府穴处进入脑内,贯脊属肾。

第二,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穴和旁开1.5寸的肾俞穴的作用

《难经•三十九难》记载:“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难经•八难》记载:“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因此,医学称命门为长寿大穴。命门如果衰竭,生命也就结束。肾俞,故名思义,就是输导肾气。有助于滋阴补肾。

第三,为什么攀足可以固肾腰

由于躬身两手攀足可有效地刺激和畅通贯脊属肾的督脉、足少阴肾经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脉和命门、肾俞等要穴,从而取得固肾壮腰的效果。


第七式  攒拳怒目增气力的健身机理

这一式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攒拳

据气功史书记载,攒拳是大拇指抵掐在无名指根节,其余四指屈拢收于掌心。这种攒拳古称握固。

第二,攒拳(握固)的作用

有两种说法:一是古代习武的人认为,无名指的指根相当于肝魂的关窍,其握固是由于足厥阴肝经的气血充盛所致。二是从婴儿经络图可以看出,拇指属脾,食指属肝,中指属心,无名指属肺,小指属肾。握固时,拇指抵掐的无名指指根是肺经,中医告诉我们,肺藏魄,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所以握固实际上是由于握住肺魄,肺经畅通、气血周流的结果。另从五行学说来看,拇指属土为脾,无名指属金为肺,二者为母子关系,故拇指点在无名指的指根上,可起到母壮则子强、肺经畅通、肺气充盛的效果。正如俗话所说,有气才有力,有力方握固。

第三,怒目的作用。

此式的怒目不是指生气,而是指两眼圆睁而言,中医告诉我们,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所以怒目圆睁两眼,其目的是刺激肝经,促使肝血充盈,强筋壮骨,增强力气。


第八式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健身机理

这一式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提踵、震足、颠背的意义

1.提踵、震足的意义。从中医的观点来看,提踵、震足可启动、激发足三阴三阳的井穴和原穴,中医将井穴喻为水的源头,是气血的发源地;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的地方,故提踵震足能促使下肢的所有经脉的疏通,气血周流,从而有助于防治疾病。从全息论的角度来看,脚底可反应出全身整体,前脚趾是脑的反射区,后脚跟是卵巢、睾丸、生殖系统反射区,所以提踵落足,有助于提高大脑机能,提高男女生殖系统机能,具有显著的补益先天、调补后天的作用。提踵震足,有助于畅通任督两脉,李时珍云:“任督者,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离水火交媾之乡。”俞琰注《参同契》说:“人身气血,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人能通此两脉,则百脉皆通。”

2.颠背的意义。(1)背部的正中是脊柱的所在位置,脊柱不仅是支持身体的大柱,更重要的是,它内藏具有造血功能的脊髓及其神经根,是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2)人体背部皮下库存大量的免疫细胞,所以,颠背可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第二,为什么七颠除百病,而不八颠?

在南非有个好望角,那里有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里有一种非常神奇的植物,属于灌木类,类似于仙人掌,它的生命周期是7年,这种植物每到7年都自焚一次,自焚后化为灰烬。一是给它的后代腾出空间,二是自焚后化为肥料。这也可以看出植物界也有着明显的“七”自然规律。

很多生命的诞生也遵循七的节律,如小鸡孵出是三七21天,兔子怀孕产子是四七28天,蚕蜕变每七天进行一次,老虎怀子是105天(15个七),人的出生是280天(40个七),古代练功也多以七为单位。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也有七的规律。以女子为例,一生中,每七年为一个周期,有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岁天癸竭,例假停止,没有了生育能力,逐渐走向老年。

男子虽以8为周期,但到七八56岁时“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这充分反映了人之生命以七为周期的规律。

这些例子都是在说明,七是生物界(包括人)的生命规律和生活规律,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可以用周易的复卦做以总结。

“十二辟卦图”显示,坤卦是六爻皆阴,为纯阴卦;阴极则一阳生,这样就由坤卦变成了复卦。复卦的上面是坤卦,下面是震卦,坤为地为顺,震为雷为动,一阳在五阴之下成为地雷复卦。复,亨也,出入无疾,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就是背后七颠百病消的文化内涵。

(文/张广德)

Image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版权所有  北京乾正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备案:京ICP备1500581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7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