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出水”文化内涵解诂
编辑:2017-03-27 12:03:41
芙蓉,是莲荷之别名。莲荷又称荷花。莲荷全身是宝,实用价值异常广泛,其根是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藕为“灵根”,具有补中益气,祛淤生新之作用;莲花入药,其花瓣具有清热、祛湿、止血之功能;花心儿具有固肾涩精之疗效;莲蒂有助于清暑利尿;莲梗能通气、宽胸;莲子有助于清心、益肺、补脾、滋肾;青绿色的莲子心有助于清热、安神、强心、降血压;新鲜荷叶,性平,味苦,能解暑、清热,尚能煎汤代茶喝;干荷叶能开胃助脾,降血脂;莲壳是散淤治带的专药。
由于莲荷功能繁多、疗效亦佳,所以,在中国养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广泛深入于人们日常生活中:
1、因莲花又称荷花,“荷”与“合”为谐音,故一张画着两朵莲花的图案象征着“和睦相处”,“和和美美”。
2、因荷花根盘而枝、叶、花茂盛,所以,一幅画着莲花丛生的吉祥图案,则表示“本固枝荣”,以用于祝福人世绵延、家道昌盛。
3、在图案上画着一只喜鹊,其嘴里衔着果实,站在一朵莲花的雄蕊上,则表示连过考试大关的喜讯。(引自韩振武《中国民间吉祥物》)
此外,在佛学文化上,莲花亦享有盛名。据《妙法莲华经》记载:莲华,是“莲花”在佛经中的美称。它是佛教的象征。传说,在释迦牟尼佛降生时,太子行七步,一步一莲华。在佛教的遗址、建筑与塑像上,到处可见到莲华。如:南印度阿旃(zhan)陀石窟中,有一尊菩萨像,低眉垂目,凝视手中的一枝莲华,似在启迪众生要像莲华那样,出淤泥而不染。
莲华,除了在日常生活和佛学文化中的记载外,在诗坛与文坛中更有光彩夺目的不朽之作。
如: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曾赋诗《爱莲说》一首,享誉古今。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设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爱莲说》是他所写的一篇仅有百余字的短文,但却写得言尽而意无穷。文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e)玩焉。”比喻有志之士虽身处污浊环境之中,而不受污染的高尚品德。
那么,该势为何命名为“芙蓉出水”呢?让我们再从该势的动作结构来看一看,就一目了然了:
一、两掌相叠于腹前,卷指、弹甲动作,有助于畅通手三阴、三阳之原、井穴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对“芙蓉出水”动作这样说:随着吸气,重心移于右脚,左脚跟提起;同时,两掌背相靠于腹前,掌指朝下;眼平视前方。
继而左脚向左开步,两腿伸直,同时两掌由腕掌骨、第一指骨、第二指骨、第三指骨依次卷曲、顺势弹甲(指甲)变掌分别向左右分开达于体侧;眼平视前方。
研究表明,该动作既有助于刺激和畅通手三阴、手三阳原穴(肺经之太渊、心经之神门、心包经之大陵、大肠经之合谷、小肠经之腕骨、三焦经之阳池)。
又有助于启动手三阴、手三阳之井穴(肺经之少商、心经至少冲、心包经之中冲、大肠之商阳、小肠之少泽、三焦之关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强心益肺、润肠化结、通调三焦之效就迎刃而解了。
二、两腿下蹲成盘根步,有助于畅通足三阴、三阳之原、井穴
习练者做“芙蓉出水”动作时,宜重心移于左脚,身体左转;同时,左掌随左臂内旋握拳,平摆至身体左前方。
继而,右脚向左脚左后方插步下蹲成盘根步,犹如莲花之根(藕),洁丽盘屈,喜水而不被水污染。
研究表明,该动作之盘根步,有助于刺激和畅通足三阴和足三阳经脉及其原穴和井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收取和胃健脾、舒肝利胆、固肾壮腰等实效就不难理解了。
而当左拳下落于左胯旁,右拳回屈收于右胸前,继而两掌根相靠呈莲花状之势。其势是为了巩固、提高强心益肺、通调三焦、润肠化结的效果而有意安排的。
总之,广大群众在习练导引养生功十二法“芙蓉出水”动作时,如能将上述文化底蕴与动作神韵融为一体,必将享受到理法合一,形与神俱、绘声绘色、心旷神怡,以达强身健体、尽终其天年之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