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中国健身气功协会
Image
Image

功理功用

健身气功·易筋经的阴阳运动原理

[2024-02-29]

健身气功·易筋经是一套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健身气功功法,习练健身气功·易筋经的过程,就是一种体悟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动作有动有静、有上有下、有前有后、有左有右、有刚有柔、有张有弛、有沉有轻,而且刚与柔不断相互转化、刚柔相济、虚实相兼,意念上有重如排山、轻如推窗、海水还潮等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阴...

再谈逆腹式呼吸

[2024-02-27]

清朝济阳子在撰注的《金丹妙诀》中概括了内丹修炼的十六字妙语“收视返听、凝神入气、调息绵绵、心息相依”。“道在天地间,领悟在一息”,说的也是呼吸的重要性。“呼吸”是人们生存、活动不可缺少的,同样在健身气功中,呼吸也尤为重要,练好逆腹式呼吸就很必要。一、什么是逆腹式呼吸人在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膈肌下降,胸部膨胀,自...

浅谈人体脊柱的重要性

[2024-02-21]

笔者对脊柱重要性的认知,一方面源于练功的感知,一方面源于多年来为数百名脊柱疾病患者的调理经验。人体生命运动就是一个精气神互相化生,互相濡养,使体质不断改善、优化的过程。中医和健身气功创立、发展几千年,优势就在于它强化了人体这一功能。强调主动应用意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神气同修,来提高气的纯度、质度。习练的捷径是炼气贴...

慢练易筋经 天天有精神

[2024-02-06]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一种健身方法。特点突出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全民所喜爱的一种健身方法。易筋经顾名思义,易.是改变;筋.是筋骨;经.是方法。是一种强筋健骨,增强体质的一种气功功法。易筋经是我的首选健身方法,在20年的习练中,由快练到慢练循序渐进。(由原来的6分钟,渐进到15分钟)。快练筋骨皮,慢练精气神。精足不畏寒,气足不思...

“两手托天理三焦”动作解析及养生意义

[2024-01-26]

一、什么是三焦?三焦是六腑之一,即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三焦具体位置说法不一,通用的说法是:膈肌以上的心肺为上焦;膈肌以下肚脐以上的肝、胆、脾胃为中焦;肚脐以下肾、膀胱、大小肠等为下焦。《黄帝内经》中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如雾是指上焦接纳脾胃输送的水谷精微,也称为“上焦主纳”,通过心肺的宣发肃降,像雾一...

经络、健身气功和养生

[2024-01-24]

大家都记得,新冠病毒开始大爆发时,武汉等地的方舱医院里,医生护士,带领患者练习八段锦的事情。众所周知,习练八段锦等健身气功,对调理身体,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有好处。中医有云:经络通则体健,经络不通则百病生。所以,活血通络,对预防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那么,理经通络,让气血畅通的方法,除了针灸、推拿、按摩、足疗、药浴,...

“松”在健身气功层次教学各阶段的不同状态及次第

[2024-01-19]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既是生命的体现,又是生命的动力。健身气功作为一种传统健身养生方法,“调身、调息、调心”的整体性,是达到形气合一、形神合一、神气合一的关键。健身气功松静自然的练功要领,贯穿在健身气功学练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也就是自然、放松、入静,自身启动气机,身息心融合的整体...

健身气功·八段锦与中医十四经络的关系

[2024-01-12]

健身气功以中医未病先治的理念而诞生,中医提倡大医治未病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早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古代著名中医都精于气功。如华佗、嵇康、葛洪、颜之推、陶弘景、巢元方、孙思邈等。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疏通经络 调畅气血——教练健身气功·五禽戏“鸟戏”的体会

[2024-01-11]

健身气功 ·五禽戏“鸟戏”,取形于神情高雅、圣洁安详的仙鹤,人们称赞其为长寿的象征。学练“鸟戏”功法,必须表现出仙鹤昂首挺立、轻盈潇洒的神韵。像仙鹤那样从容安详,目光纯净;两臂伸展,翱翔蓝天;两臂内合,驻足而立。在习练该功法时,通过伸颈展体,两臂开合,含胸松腹,气沉丹田,从而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增强四肢关节的灵活性和协...

感悟健身气功的智慧——松

[2024-01-05]

健身气功是一种在传统哲学和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身心锻炼方法,通过“三调合一”,达到人体身心和谐状态。但是,在健身气功的推广过程中,我们已经深切感受到了东西两种文化的碰撞!健身气功作为传统体育,在碰撞中也难免有“尴尬”的时候。如何用现代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阐释健身气功的智慧,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利用健身气功这一优秀传统体育项...

123...1213下一页 > 1 / 13 到第
确定
Image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版权所有  北京乾正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备案:京ICP备1500581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745号